NEWS红色书籍
当前位置: 首页 > 红色书籍

序 言

日期:2014-08-08 浏览:1

明年二月我们将迎来刘友光同志的九十诞辰。虽然他已离开我们18年,但他的音容笑貌却不时地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成为永恒的记忆。他是我军高级军事指挥员和优秀的政治工作领导者,是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第一代创业者。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他纵横沙场,出生入死,不怕牺牲,英勇作战,屡建战功,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立下了不朽功勋;全国解放后,他为炮兵院校建设和创建第二炮兵首批作战基地,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精干有效的战略导弹部队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丰功伟绩将永垂青史。

我和刘友光同志是老战友。1975年叶剑英、邓小平同志主持中央军委工作后,调整了二炮领导班子,我调回二炮任司令员,陈鹤桥任政委,刘友光任副政委,班子成员还有廖成美、符先辉、严家安、李懋之、于敬山、王宗槐、贺进恒、刘立封等同志。根据军委关于"军队要整顿"的指示,我们决心消除林彪破坏军队建设及"四人帮"反党乱军所造成的严重恶果,拨乱反正,恢复我军光荣传统,把二炮建设成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刘友光同志主要分管干部工作,同时协助分管作战训练和国防施工。他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不怕困难和风险,勇挑重担,不辱使命,有所作为。他求真务实,密切联系群众,注重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及时解决教育训练、国防施工和部队全面建设中的问题。他坚持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公道正派,选贤任能。他品德高尚,胸怀博大,耿直豪爽,坚持真理,一身正气。他的人格魅力和不畏艰难的创业精神,深受二炮部队广大指战员的颂扬和赞誉。

我和刘友光同志相识在解放战争时期。他个头不高,但骨子里透着精干,宽阔的前额、炯炯有神的双目和齐整威严的军人姿态,会使任何一个初见的人都为之一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时,他在四野41军任154师政治部主任,我在二野15军任44师师长兼政委,我们一起进军中南和西南,在衡宝战役、广西战役中并肩作战。由于战事频繁,我们鲜有见面之机。1960年我任炮兵技术学院院长时,他任炮兵学院副政委,由于同隶属军委炮兵,我们经常参加炮兵的各种会议,有幸共同探讨为加速我军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大计,交流院校工作的经验和体会,彼此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1965年,他奉命出任某战略导弹基地政治委员,参加组建首批作战基地。党中央、中央军委对此高度重视,周恩来总理亲自部署规划,张爱萍副总参谋长亲自组织在预定区域进行勘察定点。我时任军委炮兵副司令员,分管战略导弹部队工作,随后也带工作组到刘友光同志所在的基地勘察确定导弹发射阵地建设等事项。期间,我们一起攀悬崖,走峡谷,穿密林,披荆斩棘,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历尽千辛万苦,在寂静、偏僻的群山中,为基地总体布局和长剑筑巢费尽心血。刘友光同志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工作中处处体现出科学严谨、坚定果断的作风,体现出不畏艰难困苦、勇于克服一切困难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

刘友光同志是老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参加了保卫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反"围剿"斗争和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生与死的考验。抗日战争时期,他肩负着八路军主力部队的电台队长、区队长、通信科副科长、科长等重要职责,怀着高度的革命事业心,恪尽职守,不畏艰险,足迹遍及陕晋鲁,出色地完成了历次作战指挥的通信联络任务,在著名的平型关战役和115师陆房突围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解放战争时期,他从齐鲁大地乘风破浪跨越渤海,挺进东北开创东北革命根据地。他认真领会和坚决贯彻上级作战意图,沉着坚毅,机智灵活,果断地指挥战斗并率部参加辽沈、平津战役,以及南下解放全中国的战役战斗等。特别是在辽南军区期间,他坚持南满的斗争,为"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及各次攻势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全国解放后,他参加了著名的广西玉林剿匪斗争,为巩固新生的革命政权做出了突出贡献。在炮兵院校工作期间,他坚持从严治军、从严治校,注重探索军事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总结出一系列军事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宝贵经验,为我军的"三化"建设培养出了一批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在刘友光同志的风雨征程中,他始终怀着对党、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赤胆忠心和对中国人民的一颗赤子之心,从不计较个人名利地位、功绩荣誉,只要党和革命工作需要,就尽心尽力去做。从1936年至1946年的十年间,他一直从事通信工作,在平凡的技术岗位上,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屡次出色地完成作战任务,成为我军通信事业的佼佼者。在转战辽南时,为了一分区的建设,他宁可放弃好环境、高职位,自愿到环境艰苦的一分区工作。在解放战争时期和解放初期的一段时间内,他在师职岗位干了13年,这在当时并不多见,但是,他无怨无悔。"哪里最需要、哪里有困难、哪里有危险,就到哪里去!"这就是他掷地有声的誓言和义无反顾的选择。"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为创建导弹作战基地,刘友光同志以山区为家、以艰苦为荣,艰难创业,一干就是十年。"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为了使导弹基地尽快形成作战能力,他以临战的姿态,从实战的要求出发,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周密的组织工程部队突击会战。翻丛山,越峻岭,为勘察定点;战严寒,斗酷暑,为导弹筑巢; 舍小家,顾大家,为祖国分忧。阵地建设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难度大,他与大家同甘共苦,克服了经验少、险情大、环境差、施工条件和手段落后等诸多困难,战天斗地,顽强拼搏,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特别是在"文革"期间,他牢记神圣使命,凭着坚定的信念和执著的追求,坚定不移地听从党中央、中央军委的指挥,努力排除干扰,保持了部队的高度稳定和集中统一,保证了各项工作的正常进行。"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十年奋战,他带领基地广大指战员圆满完成了作战阵地工程建设、导弹部队进场和扩建、各导弹团战备训练和检验发射等任务,使基地初步形成了新型号导弹的作战能力。他在基地的十年,是基地历史上的光辉篇章,为加速我军现代化建设和增强我国国防实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刘友光同志是开国将军,经历了中国革命战争的全过程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他身经百战,功勋卓著;他襟怀坦荡,光明磊落;他谦虚谨慎,真诚坦白,平易近人,慈祥可亲;他立党为公,廉洁自律,以身作则,艰苦朴素,是大家学习的楷模。他的一生是为党、为人民、为国家战斗的一生,是为革命奉献的一生。为表达对老战友的深切怀念之情,特赋诗一首:

纷飞战火铸忠魂,正气浩然参古今;

倚天执著砺长剑,丹心一片照汗青。

《倚天砺剑——刘友光将军纪念文集》是刘友光同志辉煌人生的真实写照,包含了许多与他一起战斗、共事的战友、部属、身边工作人员,以及亲属、子女的回忆文章,内容丰富,感情真挚,生动再现了刘友光同志在半个多世纪的军旅生涯中,为了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追求真理,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他的功德,彪炳史册,他的光辉形象和崇高精神,永驻世间。我们纪念刘友光同志,既是为了表达对他的思念,告慰在天之灵;更是要继承他的遗志,使他的精神永放光芒。

新闻简讯
新闻发布 活动公告

红色地标订阅号

红色地标服务号

地址:北京市国投财富广场3号楼317室    电话:010-65288503   邮箱:hongsedibiao@sina.com

京备案号: 京ICP备13036766号